搜索
查看: 8598|回复: 0

圣和药业2019年经营工作年会暨圣和集团年会上董事长的讲话(一)

[复制链接]

712

主题

716

回帖

438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381
发表于 2019-1-13 10: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和公司内部材料,仅供圣和人学习并指导行动。; |2 k( U" r+ p! e3 B3 f$ \8 k" @
在苦难中奋斗,在风雨中拼搏
——肩负使命,心怀愿景,迈着坚定的脚步,向着胜利前进!
(圣和药业2019年经营工作年会暨圣和集团年会上董事长的讲话)
5 F- F5 J1 O: `  t

5 @, A+ C" R7 m# ^' \圣和的同志们、战友们、兄弟姐妹们:+ I3 Q( _7 U( ?: b+ _
    大家好!
4 m  u' A8 L+ g    在年复一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中,我们迎来了2019年。
/ m: w- a5 V+ h  {" u* v& z回顾过去的2018年,从一季度开始,针对公司经营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先后进行了以下四项重要的变革:
" J/ ?& R: z( R, a6 B    第一,针对营销费用严重超预算额度,但,一线又始终觉得费用不够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营销费用的全面清理,特别是针对开发费用管理混乱的问题,做了系统全面的清理和规范;
4 i  p$ @% [- z2 J    第二,针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坚定不移地将新药自主学术推广和普药代理两种营销模式并存全面转型为自主学术推广的模式;
0 P6 `8 [  ^+ P    第三,针对代表处组织机构臃肿、干部太多,基层代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开展了精兵简政的改革;& {8 L. T4 X8 k
    第四,针对营销费用结构比例缺少科学性的问题,组织了全面的结构性整改,让中长期的战略投入和短期的战术取胜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证现在活下去,也能更好地保障未来还能活着。  i! J/ k: u! r7 \
    这四项改革可以简单总结为:拨乱反正、模式转型、精兵简政、结构优化。& [! n$ w0 X. q. }5 Y9 x
    四项改革,可以说是贯穿了我们整个18年的经营活动,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势必是困难重重,一些利益相关者在短期内暂时无法理解,个别人甚至出现抵制的情况,导致改革进度缓慢,因而,我们18年的经营结果并不理想,尽管利润总算是保住了不下降,但经营收入却是出现了负增长。5 F; X) g. g; y" l( A
    随着大家看到了整个医药市场环境的变化,现在公司上下才对这些变革的必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同时,大家也越来越坚信我们这是走上了一条更加正确的道路,大家也越来越明白,唯有坚持这些改革,并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 k- ~' ?6 N7 }' m  a) i8 o    我总是和大家说,圣和没有过去,只要未来,因此,我们圣和人做经营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立足未来,做实现在, j& e" M6 [1 Z
    过去的都已过去,对过去过多地回顾也没什么意思,重要的是我们圣和人必须得想明白:下一步,圣和人该怎么办?' K2 R- }1 e. t7 X4 O
    首先,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增长是活下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19年务必保证增长,既要实现销售额的增长,还要实现利润的增长,要实现现金流利润的增长。+ V# Q. L/ h- T+ q0 u- ?
    何才能保证增长呢?2 X; Z$ E" }0 B2 }7 M+ b% D$ T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说13亿中国人中有1亿人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咱圣和人也是13亿中国人中的一部分,是否也是如此呢?6 I. q7 j* R/ h
    如果,13个中国人真就有一个人焦虑或抑郁的话,那么,不断变革中的圣和,处于不断变革中的圣和人,特别是圣和的干部,焦虑的比例说不定可能会比这个十三分之一还要更多一些。& l  W# F: r1 R/ h1 ]6 I
    焦虑其实是面对问题感到无助时的一种正常的反应。但,焦虑使人彷徨,焦虑一定程度上还会让人不知所措、苦不堪言,甚至有痛不欲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人不好,有这种感觉的人在企业里面多了,对企业也不好。
) Z: ^. O/ p& u    因此,今天我首先想和大家讲讲如何解决焦虑的问题。
- ^8 k, C2 E5 u( N, }  K* X    记得,差不多在七八年前,一位老人家,也是一位智者,算是我的人生导师之一,曾对我说过:王勇,你们家女儿比你更有定力。& r- Z5 s# M- P0 }8 m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定力”这个词,说心里话,刚听到这个词时,还真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后来才弄明白,没有定力的人就会彷徨,就会不知所措,就会处于焦虑状态,再严重一点也就转变成抑郁了。; F: n2 a" N/ M' }; o* p. ]1 J& R
    现在,回头看看,当时我确实是缺少定力,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是处于焦虑状态,甚至说是轻度抑郁也不过分,具体表现就是经常会面对一些问题感到不知所措,左思右想后,还是拿不定主意,从而导致头脑总是昏昏沉沉。) x" }* s& f4 x6 L8 ~( k
    当时的情况是,我带着圣和人在两线作战,一面在经营着药厂,一面又在建设着南京六朝博物馆,面临的是资金压力、人才流失压力、外人不理解压力,有点三座大山压在身上的感觉,压力巨大,而每天需要我决策的事又不断的涌上案头,而案头上的这些报告,还经常出现同一件事情两个请示,两个请示的意见和方案却是完全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情况,但是事情到了我这,我就得拿主意啊。比如,有人说营销要走自主学术推广,又有人说营销应该做代理销售,而且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最后,我总得拿个主意,做个决定吧。说心里话,当时,我还真就是拿不定主意,到了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就继续苦思冥想,还是觉得这两种方式都没有错,也就是说,出现了自己觉得朝南走是对的,朝北走也没错,但是自己又很清楚,既朝南走,又朝北走的话,就是南辕北辙,一定会出问题,但到底朝南走是对的路?还是朝北走才是对的路呢?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整夜整夜地去想,想不明白,就睡不着觉,天亮了,昏昏沉沉的又去上班了,又来一堆报告,里面继续存在着一些同一个问题两个对立的解决方案,需要我选择,需要我决策,白天没想明白,晚上就又接着整夜整夜地去想,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彻底出现了紊乱,长期这种状态,不焦虑、不抑郁才怪呢。4 K3 m9 l: W9 O  F, q* O; v) I
    其实,当时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都是基于一些表面现象在思考,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比如思考销售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销售而销售,自然也就很难想明白,抓不住问题的本质,自然也就没有定力。
+ j! m2 A& h6 b* P! _    一个人能否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与是否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是否有定力有着重要的关系,如何才能有定力呢?
1 @$ Z1 ]: U! l3 q3 e) s8 v    后来,我才明白,现在越来越坚信,一个人有了清晰的使命和愿景,并且围绕使命和愿景又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就是自己有了正确的三观,就有了定力,考虑问题时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就简单化了,自然就会走得坚定。- S9 u. b: d' {; `- k
    有了正确的三观、有了定力,哪里还会焦虑呢?更加不会抑郁了。
- G' f( M8 K7 W. N    在这里,我再和大家分享我读到的一个故事,希望能给大家更进一步的启发。* f" `8 D- m' e
    1918年的北京,三环内的房子大概两三千块钱一套。而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也就十几、二十元左右。面对这高不可攀的北京房价,24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离开湖南,去北漂。虽然,他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被他的恩师杨昌济邀请去的北京。但这也改变不了他在北京过着寒碜的生活。为了省钱,他和七八个人挤在出租屋的通铺上。冬天冻得要死,只有一件厚棉衣,最冷的时候几个人只能换着穿出去。他在北大图书馆里干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8元,然后仰慕地看着那些偶尔去图书馆的、一个月几百块工资的大师、教授们。他在这些人面前很低微,倒不是因为工资低。主要因为民国“大师们”往往调子很高,对于这个看起来就像是穷山沟里跑出来的“穷学生”,是很难低下身子主动搭理的。比如,胡适先生就曾经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泽东的提问。但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毛泽东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去谈恋爱、追大V、听演讲、组织社团、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哪怕冻得哆哆嗦嗦了,他仍有闲情逸致去逛公园,然后还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6 i8 Y7 l% r  A9 w1 G1 t    和毛泽东相比,现在留在北京或其他城市的年轻人,无论春夏秋冬都已经很少逛公园了。大家已经整体上失去了那种闲逛的心态,每个人都神色麻木、脚步匆匆,其实就是一个比一个更焦虑。, r6 H* c% L) [' R- U2 o
    我们现在所谓的焦虑,很多都是因为发现未来总是和自己的预期不一致而导致的,具体来讲,我们很多员工的焦虑都来源于比较,跟同学比较,跟同事比较,跟社会上那些看似成功的人比较,而且比较的是谁赚的钱多,谁赚的钱快,谁的职位更高、权力更大,谁已经买房子,谁的生活更风光。一旦在这些方面显得比人差,就有失落,觉得没面子,有的还觉得不公平,就希望能够快速地超越别人,于是到处找捷径,找不到捷径就开始焦虑,担心落后,担心被遗忘,担心被看不起。" k, K0 V, E7 {, N0 e
    然,我们年轻人的焦虑,不能完全怪年轻人,我们的社会,在一些自媒体的渲染下是有些浮躁的,动不动就要赚他一个亿,还有什么风口论,以及炒房暴富论等等奇谈怪论,这些更是引导年轻人去走捷径,认为年龄很小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和时间自由,可是大家有没有看到那些互联网行业此起彼伏的倒闭和大规模裁员?而房地产行业则更是占用了极大的社会资源。3 X  ^* M$ O6 H6 v( d6 a0 T8 Q: a
    所谓的焦虑,其实是来自于价值观的选择,圣和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是一个以寻找风口、只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从来也不奢望利用什么特别的资源来寻求一夜的暴富,更不想成为占用太多的社会资源却没有给社会创造对应价值的公司。但,我们也会比较,我们只会比较我们的产品是否比友商们的产品质量更优,有效性更高,安全性更好,我们只会比较我们是否比昨天的服务做得更好了一点,我们只会比较用户是否对我们的产品更满意了,更愿意选择我们。如果我们也在比较,则这就是我们的比较。我想,如果我们选定了这个价值观,我们必将会更加坚定,我们即使焦虑也会更加纯粹一些。再回到社会上,如果把价值观就是定在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有更高的位置和权力,中国13亿多人,世界上70亿人,这种比较的欲望何处何时能到头呢?+ _5 K* g7 G7 W6 {( c* A  v
    要想变得不焦虑,我们首先要把价值观理正,到底我们是要寻求一夜暴发、快速致富,从而赢取所谓的人生成功,还是说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要做点事情,要做点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要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回报和认可,让自己和家人能有体面和尊严的生活。这是一个选择问题,以客户为中心,以高绩效的奋斗者为根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全体圣和人的选择,也是在座各位能够和圣和一起成长的选择。也许社会上可能会有其他捷径,但那不是圣和人选择走的路,我们选择的是一条艰苦的路,但是一条正确的路,我也希望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在这条路上前行,因为我相信这条路必定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圣和人也许是一群傻傻的人,但,始终能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认可艰苦奋斗,决不会走捷径,因为我们不相信一切一夜暴富的逻辑,那是伪命题,也不相信只为自己考虑不顾别人而获得的财富是可以守得住的财富,更不相信有躺着赚钱这种好事。
3 g+ ^% U( d! u2 b- F    今年公司的一些变革中,有几项跟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变动,其中涉及到争议较多的是倡导优秀的干部异地任用,不少人对这个事情反对、抵触、不理解,有一些人认为这个事纯属没必要,本来在家乡能把业务做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调到外地去瞎折腾,也有的说调异地,什么人都不认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很难成功。确实,即使公司部分异地任用的干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暂时也还是缺少成熟的、有说服力的案例,这也算是公司员工的一大焦虑。4 G; z4 }+ n: r% d- A
    其实,这还是因为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把握而产生的焦虑。8 [0 t( T6 e& \3 ~! P/ ~
    小时候,在座的不少人都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文章,小马在过河前,因为各种担忧害怕而不知所措,问这个问那个,其实这就是焦虑的一种表现。
7 I# i& l3 c4 P( i& ]    但当我们去查阅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各种经历和文章后,会发现,他从来没有焦虑过。
: v/ |1 z! v; R6 X$ p# x- H    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残酷,面对生死、重病、误解,甚至是被批斗、被排挤,他都是一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0 F7 J" W+ _. I9 Z
    你去读他写的文章和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能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股正气充盈的精神。; k; g4 A1 H+ s1 a) W! A
    所以,大家焦虑、消沉的时候,不妨大声念一念毛主席的诗词文章。- q+ S. z% X1 @
    后来的我们,把这样的心态和精神总结叫做:革命的乐观主义
0 S, g1 m) c2 K5 [! f    但是,无论再革命,谁的乐观都不是天生的。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无数革命者都曾经有过怀疑、彷徨,甚至是悲观失望、脱逃背叛。“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不只一个人问出来过。但,只有毛泽东作了正面而且正确的回答。依靠的,就是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突破了思想认知的限制,并最终用更高的思维层面去思考,也就是用第二层思维去思考,建立起了强大的精神信念,其实这就是使命和愿景。6 l! K3 R) K( a8 y4 J( C0 l( }8 v
    在危险环境中表示绝望的人,在黑暗中看不见光明的人,只会是懦夫与机会主义者。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信念的人,总能在崎岖的山路上坚持,并攀上高峰;在黑夜里也能坚持拼搏到黎明的到来;在艰难岁月中也会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T" e: g, G0 F& @4 H6 A    只是这样的思想境界太高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7 u4 s8 g  n' L& G7 c; }  I( ?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努力学习和实践这样的思维方法,去努力改变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态,最终也就改变了自己未来的境遇。
4 ^, U( O# `. g$ x    这里,我把自己学来并学以致用的方法,总结为三点,借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 @8 n) n: K& U" [    第一点、对矛盾不回避,对困难不躲闪,积极探索、努力作为、勇于担当。2 ^/ z8 E$ `/ {! \+ o
    也就是,抱着直面问题的心态去寻求解决之道。
, n6 k5 B. K1 |; m  y; Z    其实,能看到问题并且认清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必然是真正出现问题和面对困难时的慌乱。其实,对很多人而言,所谓的困难,就是你是否能跳出舒适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逼迫自己去熟悉原本不熟悉的环境和面对不确定的情况很重要。
1 q) w2 K9 Q) t' J' `7 I7 R    在座的,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我是23年前离开药科大学的工作岗位的,出来了一年后,创建了圣和药业。对这段经历,经常有人对我说:王勇,你真是厉害,95年初,你就能从大学老师的岗位上下海创业,你是个有理想、有胆量的人。其实,当年我哪里有胆量主动下海,当时的我,真的就想一辈子能在药大的教师岗位上工作,认认真真地干好每一件事,就希望自己能当个好的大学老师,当时想,这份工作就是我这辈子幸福感最强、最值得我珍惜的工作。结果,由于一次被误解,就被“扔进”了海里,被扔进海里后,想着就是要活下去,没有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拼命地扑腾,拼命地去学游泳。学着、学着,也就有了今天的圣和药业。( G# \; r! z+ N
    这件事让我得到的启发是:1、想要让一个人优秀,首先就得让他离开舒适区,并能养成能直面问题的心态和习惯;2、当一个人躺着都能把事情做好的时候,就是他堕落的开始。
- Y- i5 [( ~: Q    每一个到圣和工作的人应该还记得,我以前给新员工做的第一个报告的主题是“让平凡的您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要想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人生,首先就得能跳出舒适区,并能养成能直面问题的心态和习惯这也是我们圣和为什么要坚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的由来。要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变得有所成就,希望大家能积极主动地、坚决地做到能跳出舒适区,也只有积极主动、坚决地跳出舒适区,才会让你变得更优秀,也是让你有个不平凡人生的开始。9 H- s& e2 |# P# P4 }
    当前的经济环境有一定困难,可以说是国家改革进入攻坚区,由于前些年互联网行业以及消耗较多社会资源的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部分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部分制造业出现了不小的困难,这个困难也就更加推动了变革。. c" M& m: Z9 ~( w
    对于医药行业的变革,国家的政策是往鼓励原创、往规范化和透明化上变,今明两年医药行业的变化也许会加快,行业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企业和员工必须得跟得上变化,大家是否想过我们的企业以后得靠什么能活下来,而我们的员工又靠什么才能活下来?比如我们的营销人员,如果还像以前一样,主要依靠情感维护来把药品销售出去,那是相当危险的,我已经多次明确,将来一定是要靠优质的产品加优质的服务来把药品送到有需求的患者手中。过往的以情感维护为主的销售模式必定要转向学术推广模式,每一个员工都要转变思维,要把关系思维转化为学术推广技能的综合提升,要做到在河南能让客户和患者认可我们和我们的产品,更要做到,到了山东,还能让山东的客户和患者认可我们和我们的产品,而不是出了河南就什么也做不了,这样的能力是不能应对未来的转型和竞争的,每一个还继续坚持以前那种思维的人已经处在危险当中。把职业前途仅仅寄托在情感的维护上是很危险的。在你年轻时没能养成艰苦奋斗的工作习惯,没有让自己养成持续应对挑战的能力,就会跟河北唐山那个36岁就被辞退的公路收费员一样,被辞退时,她已经没有应对社会发展需要的竞争力了。
* j4 T; m* O5 S, s. w- D    我们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现在交通这么发达的情况下,有些人还非要天天回家。照顾家人没有错,但你必须要有能照顾好家人的能力。在家乡,自然亲戚就多,必然就会把时间耗在一些人情世故的琐事上,耗费在一些乡规民约和人情往来上,你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就少了,不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怎么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呢,没有这些又怎么能够真正给家人提供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呢?毕竟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能力也不会躺着自来,这一切需要去经历、去学习、去应对挑战,才能让我们越来越强大。你在家乡即使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又能有多少空间去发展,又有多少开阔眼界的机会呢?我总是要说:没走过世界,哪来什么世界观?你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又能有多大的应对工作挑战和职业挑战的能力和定力呢?没有哪个人的伟大和成就是来自于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舒服的人际空间,要想有所成就,必定要有相应的苦难。如果现在你不主动去寻求挑战、提高能力,将来总会有一天挑战自来,也许那个时候你更加无能为力,社会是在变化的,这样的挑战一定会来。
. @# D& q  h. g( k$ G( D4 Q& x    就像毛泽东说的:“什么是困难,熟悉的工作已经不需要干了,而不熟悉的工作正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4 Z7 l9 i# ~) \" e/ T
    希望一切都是好的,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想法,而现实是客观的,是残酷的,今天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 Y' B% ~$ D4 }2 R$ \2 E7 U  ^
    虽然理想一定要有,但是,还要结合一个东西,叫做“现实”。- ~: X0 |  X2 i! w! S( u2 u0 X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克服焦虑心态的第一条就是,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有等一等、躲一躲、靠一靠的消极心态,永远不要有恐惧问题、害怕困难的心态,一定要有积极面对各种未知和挑战的心态。就是做好一切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不惧怕失败,才可能不会失败。大家可以永远记住这么一句话:在我们面前是没有悲观的,我们能够战胜任何的困难。
' F) E, Q3 g- ~% g- o/ P* R! `    第二点、认清事物的本质后,去寻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 T! J) i! v' u    有这么一句话“绝不能让身体的勤奋,去掩盖大脑的懒惰。”在日常工作中,认清事物的本质后,去寻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对规律的把握中练就一套万能的解决问题的法则。
( K# F8 _8 w7 c- }2 q! j2 p' m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问题,就像是一把锁。要想找到一把能打开所有锁的钥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存在的。但要成为一个能打开所有锁的“专家”却是有可能的。长期的训练后,一些高明的锁匠可能就能做到看到一把锁就知道怎么开了。* j- e. K& [/ E$ d0 o$ Z
    这就是能力。
% h$ l1 @) [* ]5 j) b9 c( H9 x    能力来源于哪里,能力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中的认知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坚持的就是:学、行、知
3 _4 A8 v3 O9 r8 ~/ s( b: ]. U    今年公司的变革很多,其中有原创药需要加大学术推广能力提升的变化,也有普药转向自主营销模式后的渠道销售能力提升的转变,这些变化都会不断地带来新的问题。在变革中,也许还会有一些区域对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进行调动和提拔使用,这些都会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繁复和困难,但是一旦我们能够把事情的本质抓到,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就能把问题予以解决。
6 j6 _; T1 @' ]8 P9 m) O    最典型的是我们之前的人工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而人均产出又不高,每次代表处汇报都说:因为人少了,所以没有代表去跟进医院的销售了。开了几次会议这个问题都无法解决,有些代表处还进行了人员优化,结果还是产出不高、费用不降,最后我们打开代表处往下看,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核心本质就是我们的官多了,按照一般组织管理原则,一个主管起码要直接管理8-12个以上的下属,而我们之前各代表处不但层级多不说,一个主管通常就带3-4个人,有的甚至就带一个人,设置主管编制的逻辑通常是因人或是因区域,并没有算清楚一个主管可以带到多少人,多大业务量需要一个主管,或是多少客户需要一个业务主管来服务,这样的组织效率怎么会高,费用又怎么能降得下去?抓住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我们就实行了精兵简政,各个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必须要提上来,代表处的每一个业务人员都要从事业务,严控跟客户无接触的管理人员和支持人员的比例,经过去年年底的结构调整,已经明显见到效果,组织效率和费用控制都有向好的方面转变。& }- d2 A" ^2 D2 ^+ a1 V' b# O* e
    我们再回过头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官的存在?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当然有公司的责任,前些年进了一大批人,在前年和去年,我们的首席代表却并没有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调整,到去年更形成了很不好的后果,还有一些首席代表受个人情感影响,居然去想方设法帮这些主管找主管领导的位置,没有编制,考虑到情感因素,就是新增也要增加一个主管的位置,在费用太高的情况下,不是想到优化干部结构而是优化直接产生业绩的医药代表,受情感因素的控制逃避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不想伤感情,最终是没能完成业绩,伤害自己,伤害公司,其实最终也是伤害了这些养不活的干部。
6 U$ w& r7 H, u- U" Z: T    把这个问题再深究一下,为什么首席代表不愿意伤感情,不愿意担当、不愿意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很多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首席代表很多已经脱离了一线,脱离了业务,脱离了客户,更脱离了实事求是。
) Z) ~8 i5 N! E" k    如果首席代表真的走出去,到一线,面对面的和客户、和一线的主管心换心的了解、沟通、学习,就会了解到我们的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业务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主管又有什么需求。所有的位置都来源于客户的需要,业务的需要,而不是你想给就给的,业务做不起来,怎么会有位置呢?我们的主管难道不知道他业务太小这个位置也是朝不保夕的吗?业务量大了,一线的人多了,需求的服务人员多,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就增加,这时,才需要增加管理服务人员……- z4 \) Y; L# p
    讲到这,我还是想告诉大家的,厉害的锁匠能开各种锁,他所进行的训练是技艺训练。而毛泽东所进行的,则是一种刻意的思维训练。其实,年轻时候的毛泽东也是有很多忧心之事的。只不过这种忧虑不是情绪上的焦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思考。: b6 P: H6 ]! ~# T' t, A: c% V
    1917年,他和萧子升穷游湖南,写了很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忧愁的是如何才能去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何才能唤起四万万民众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之上,他综合运用多种逻辑手段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比如归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演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定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逆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 o; P" d& f  `3 L( m    最经典的,还是他早在1917年时,就精确分析和预言,二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
% Z( G8 J2 C) y4 s' C5 [    “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  A# q# F4 L% D* X; ^6 o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与毛泽东说的“二十年内必有一战”精确吻合,这是什么样的判断和思考?而那个时候的他才二十几岁啊,令人震惊!
* @* A% p$ b" ~" e    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思维训练中,他发现了决定和推动万事万物变化运转的根本,这个东西就是:规律。只要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解开世间万物之间各种矛盾、联系的奥秘。* ]9 @. m; H7 u8 W: B1 p4 @- U
    然而每件事情、每个东西,它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就像毛泽东说的,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物理学界耗费多年的大一统理论至今未能发现,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种规律可以贯穿万物。但从每件事里去发现规律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对将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感到没有信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训练,无法建立起接触一项工作、短时间就能摸透规律的信心。
7 A$ x+ L# v+ j9 L3 w& ?, a" P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l9 ]( P0 g" j' t
    而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摸透规律,核心除了刚才说的思维训练外,还有一样独特的工作方式,并在他的推动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那就是,搞调查。5 L$ E5 C% i5 {
    这里举一个例子。8 ^8 g9 M2 C' n0 z2 ^) x7 `
    1930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插空做了一个《东塘等处调查》,但这次即使只是非常小的调查,毛泽东都觉得启发很大。他自己说到,在这次调查前,对于很多情形的观念是模糊的,调查后发现,“哪晓得实际情形完全两样”。而关于什么是调查,很多人可能都误解了,以为调查就一定得是走出去,到乡下,到郊区,去挨个访谈才是。其实,查资料是调查,看档案是调查,找人了解情况是调查,问问题是调查,亲自去操作也是调查。当然,走出去,到一线,面对面地和客户、和一线的指战员们心换心地了解、沟通、学习、交流也是调查。只要你是在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去了解更多东西,这就是调查。相反,很多人看了几本书,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封闭起来,就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以为脑子里随便想想就能够解决,拿着一套不成熟的理论四处碰壁,却拒绝思考改变。这种可以解决大量问题的法则,哪是速成能来的。你越想速成,不就又陷入了焦虑的陷阱里去了吗?
2 v2 e* X  z( J; d+ N2 n) w调查工作很重要,对我们来说,特别是深入一线,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需要的价值的调查工作很重要,但一切都得是围绕为了解决好如何帮助客户去创造价值这个问题。* q7 K- ]) @/ i, @& W' U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学会研究和分析出一件事情的本质规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q) A. `* c6 b9 X8 F
多年前,我就讲过做任何事情可以按照16字方针去办:“准确定位、抓住本质、做好规划、快速执行”
' S; w6 ?1 t8 J3 @- m  v4 t    准确定位也可以说是找到问题、直面问题。
; X7 W( j6 p! ^& X) F    关于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的本质是不一样的,药物的本质是:“更安全、更有效”;餐饮的本质是“好吃”;教师从教的本质是“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也就是教出的学生比自己厉害;学校是否优秀的本质是“出了多少个杰出校友”;经营企业的本质是“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 o6 t& s* X/ I4 K/ i' G9 y" u: |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基本上可以找到规律了,而这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修炼和精进的过程。' Z1 V" L6 x' v, o$ @! t
做好规划,实际是要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步骤、有目的、有行动方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制定的专门的、具体的行动方案。' j4 `' u( O6 ?- R1 i1 a8 J  Q+ Q; {
    快速执行,“学、行、知”这是我经常会强调的,很多事情,包括很多政策、流程、制度,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不是都能达到共识的,但一旦我们确定了之后,就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
' b3 G+ A9 P# e  r    第三点、手比头高,快速行动并在现实的摸爬摔打中不断精进。( s8 _0 u* _6 F2 Y6 \! `4 p' I
    直面问题也好,思维方法训练、调查了解情况也罢。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就像小马过河前,如何犹豫害怕,多少人给他出了多少主意,真正要克服这个困难,需要的还是自己下河试试水。! T; M( Z9 W7 g( ?
    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但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没有船或者不会游泳就过不去。不解决桥、船或学会游泳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 a* S1 `* ^' @0 I7 {" b# H4 I' a    为了解决桥、船或学会游泳的问题,核心就是一个字:6 p: |( k  p4 e  R3 m0 F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N6 u5 J) D: k  I+ W
    这世上有多少年轻人,一谈起梦想、创业、未来,口若悬河,唾沫横飞。谈到第二步,写成方案或者企划书,就能有一半人拖拖拉拉不干了。第三步是具体去操作去施行,又能有一半人撂挑子。再到第四步,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重新分析,重新做方案,回到原点后还能继续坚持下去的,估计只剩下不到10%了。记得当年有老师说,不要看每年那么多人准备考研,复习阶段就会有一部分人放弃,到确认交报名费的时候又有一部分人放弃,再到考试当天又会有一部分人放弃。所以,你只要坚持到考试、坚持进考场,都能淘汰掉一大堆人。3 l: [1 C- d& x1 T' I
    马云曾经也说过: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讲是讲,做是做,做起来并不容易。4 L# n7 r0 O- _# m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要强调手比头高”和“快速行动”
5 [5 h4 }) [+ F3 w2 l2 m% C4 L" s    很多人就算是下定决心要去做什么事情了,但真正稍有挫折,付出的代价超过预期,立马就不干了。不要害怕尝试,更不要害怕犯错,就像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笔直的道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李嘉诚也讲过: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 m, ~0 O. m6 C* `2 w7 e    况且,历史上,哪个骁勇善战的将士不是九死一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 p2 D( g. q% A9 q& E/ G# r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选择和努力的关系。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永远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其实关键点就在坚持上,如果只喜欢做选择,却从来做不到哪怕一段时间的坚持,那肯定是努力重要;但如果努力了很久,坚持到筋疲力尽还是没有改观,就应该想想是不是该换个选择了。关于这一点,毛泽东还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6 Y! V9 \, D3 m- l( T/ S    中间的这个度,依靠的就是对规律的掌握,你越能快速掌握一件事、一个行业的规律,就越能判断出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里应该投入多少,你到底坚持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有利的情况。这就需要你在行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去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找到了事物的规律,才能避免让你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选择了放弃。1 Y$ s( t( c4 G7 p, f
    工作的能力提升,需要有三个必要条件:对角色的认知、动作分解和坚持不懈的心态。( P, }+ W$ J! ~% k( ]
    前面讲了关于如何解决让自己不焦虑这个问题,下面,我来总结一下
7 M  \3 A, G/ \6 F- n    感觉到不舒适和担忧未来,是所有焦虑的源泉。不要去厌烦它、恐惧它,而是把它当做提示我们要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一种警醒。然后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找出关键的路径。剩下的,就是坚定地行动,并且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起到作用。这几点本质上是一体的。毛泽东说过: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 ,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从直面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贯穿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思考。
6 d/ g+ A9 B. O# d  x" o, o0 b5 a    你如果也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再感到焦虑。取而代之的,是迫切想要自我改变的冲动,是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是达成目标时的激动心情。2 E# A* {9 M+ t% b3 f- @; a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 c+ W7 W4 J7 `) {8 v! ?2 s/ F    知道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又有了正确的方法和路径,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9 \- _$ ~8 O" l( j; l
5 h; S+ e) N# {' [8 v
    前面,我和大家讲了讲我们可以不再焦虑并能成就自我所需要的思维逻辑及具体的方法。5 T! X6 B; r" q; I0 R

, P( j3 z2 U" A" Z
2 F1 G6 D" F% G3 F8 ]( U+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